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能够顿悟到什么道理? -米乐m6棋牌官网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能够顿悟到什么道理?

2831

3

2019-05-10 10:45:57

导读: 花330万美元吃一顿午餐,你能得到什么?


本文来自(id:wzjevidence),作者:伍治坚


巴菲特,几乎是全世界投资者顶礼膜拜的英雄。每年在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是全世界价值投资者的盛宴。很多人提前好几天到达奥马哈,在大会当天一大清早就赶着排队进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近距离聆听巴菲特和芒格这两位“先知”的教诲。

想要和巴菲特见一面,吃顿饭,坐下来聊两句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满足大家的这个要求,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将和自己一起午餐的机会,放在网上公开拍卖。拍卖得到的资金捐给他指定的慈善基金会。

和巴菲特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在2000年,是2万美元。也就是说,向巴菲特指定的慈善基金会捐2万美元,就能和股神吃一顿饭。但是接下来几年,这顿饭的价格水涨船高,越来越贵。2003年,对冲基金经理david einhorn花了25万美元拍得和巴菲特吃饭的机会。2006年,段永平花62万美元拍下这顿饭。

再接下来,巴菲特午餐的拍卖价格又更上一层楼。2008年的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210万美元;2014年的新加坡美容大亨蔡国雄:216万美元;2015年的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234万美元。

后来,成功拍得与巴菲特一起午餐的富豪都选择匿名,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些神秘人物的真实身份。最新的价格,是2018年的330万美元。

和巴菲特成功吃上一顿饭的富豪中,有一位很有意思,那就是盖伊·斯皮尔。2007年,斯皮尔和他的朋友莫尼什·帕伯莱,共同以65万美元的价格拍下和巴菲特吃饭的机会。在那之后,斯皮尔写了一本书,叫做《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分享了他面见巴菲特的前因后果。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几条最重要的投资心得。在我看来,这些心得是经过了多年实践后提炼出来的精华,值得大家细细品评。

不要去盯盘。

很多炒股的朋友,一般都有盯盘的习惯。以前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下股价。后来智能手机普及了,随时都可以点开app查阅各种股票和指数的价格,以及相关新闻,因此股民们查股价的频率更高了。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股票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牢牢盯住股价的变动和相关的新闻,很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大的上涨或者下跌。因此,盯盘,成了他们最普遍的投资习惯之一。

问题在于,盯盘劳力费神。每时每刻,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各种大事件。满屏幕花花绿绿的各种消息,以及价格波动,常常让投资者看都来不及看,更别提冷静分析了。盯盘的结果,就是投资者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整天跟着新闻媒体的“噪音”跑,神经高度紧张。在投资操作中,被新闻头条影响的投资者,经常堕入追涨杀跌的投资陷阱,导致自己交易过频,严重拖累了自己的投资回报。

事实上,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他连电脑都没有。巴菲特曾经说过:

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持有该股票20年,那就别去买。

因此,股票市场每天的价格波动,对巴菲特来说都是低质量的噪音,根本不值得关心。

本人在历史文章《聪明的投资者做懒汉》中提到过,看自己的交易账户越频繁,看到自己亏钱的概率也越高,白白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感。聪明的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忽略短期波动,选择做一个“投资懒汉”。

如果有人想要卖给你什么东西,别买。

这是一条非常有意思的经验,我基本认同。

斯皮尔的意思是,当对方奔着把一项产品或者服务卖给你的时候,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卖。因此当你和对方交流时,就好像一个业余玩家面对职业玩家,很容易成为对方的“下酒菜”。很多时候,在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会被对方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所迷倒,稀里糊涂买了自己不该买的产品。

在我和读者们沟通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案例。连续好几个星期,被卖保险的或卖理财的顾问连续“轰炸”,感到拉不下脸,差一点就要“投降”购买了。但是后来仔细分析一下自身的需求,以及产品的性价比,发现该产品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费用太贵,没有竞争力,长吁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在头脑发热的时候下单。

更理性的方法,是独立思考,做好自己的功课,对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充分的比较研究,搞清楚了自己的需求,然后再询问对方的销售,该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特点、优缺点等。在货比三家之后,再在冷静的时候做决定。

斯皮尔在书中提到一个小窍门,那就是,任何人如果想向你推销任何东西,不要听他们说,而是让他们通过email发过来。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更加冷静,分析起来更加理智,也更不容易受到那些巧舌如簧的销售的情绪影响,在头脑发热时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不要去见或者听公司的管理层。

很多人在做股票研究的时候,会依赖公司的高管。比如他们会参加公司每半年的电话会议,或者参加公司举办的路演,听公司的高管宣传自己的股票。

问题在于,公司的ceo和cfo,往往也是最出色的销售。他们总是能把公司最光鲜的一面展露给公众,而把丑陋的一面非常巧妙地掩盖起来。因此当我们参加了高管的宣讲会,或者听了他们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很可能受到高管的情绪影响,做出对股票不够客观的判断。

斯皮尔在书中提到,巴菲特在做公司研究的时候,主要就是阅读公司的财报,以及证监会要求公司公布的各种表格和数据。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反而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冷静的判断。

只和符合标准的朋友讨论投资想法。

当我们看中了一只股票,或者有了一个投资想法后,很多人会急于和别人分享。分享给人带来很愉悦。它可以显示出我们的睿智,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和对的人分享,也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考量。

问题在于,如果和错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么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对方可能很自负,纯粹为了证明他对你错而跟你抬杠。在网上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路时,很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杠精”。或者对方可能有相关利益,为了鼓励你买(或者卖),向你兜售他的想法。像这样的情况,都是不理想的分享对象。

在斯皮尔看来,完美的分享环境,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保密。即双方互相信任,都不会把交流的信息说出去。

2)没有人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纯粹分享信息和看法。

3)双方没有利益或商业关系。比如基金经理和券商分析师,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就属于有明显的商业关系的例子,因此不适合进行投资想法的讨论。

满足了上面三个条件的投资分享,可以真正做到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并且不受任何想法以外的因素所束缚,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投资者的思想自由,真正做到无障碍交流。

不要在开市的时候买卖股票。

斯皮尔认为,在开市的时候去买卖股票,投资者很容易受到上下波动的股价的影响,以至于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比如我们看到股票价格上涨了,很可能会想,要不我等等,等它价格跌下来,就能以更便宜的成本买进。或者我们看到股票价格下跌了,可能会想,说不定价格会跌更多。在多变的市场中短线操作,试图在一天之中的高点卖出,低点买入,注定是一场永远都不可能赢的游戏。

因此斯皮尔的做法,是想好自己的入手价位后,在股市关闭后下单,只期望获得第二天开市后的平均价格。这样的话,就能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日交易活动中抽身而出,不再在买入或者卖出股票的时候纠结焦虑。这样的做法,对于维持一颗冷静的大脑,不被频繁波动的市场所干扰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如果买了以后股票大跌,就强迫自己至少持有两年。

在做了很多研究之后,投资者好不容易选中了一个自己看好的股票,并决定出手买入。而他们最大的噩梦,无疑是在买入该股票后,股价大跌。这个时候,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坐不住,仓促之间割肉平仓。或者,他们会怨天尤人,焦躁不安,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对于这种情况,斯皮尔给自己立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如果该股票在买入后大跌,那么他就强迫自己至少要持有2年以上。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首先,这条规则让自己在购买任何一支股票之前,都三思而后行。因为万一买错,自己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承担后果。巴菲特曾经说过:

每个股民,都应该想象自己有一张打孔卡,上面有20个打孔位。每买一支股票,就要打一个孔。打完了,就再也不能买股票了。

巴菲特的意思,是每个人如果想象自己一辈子只能购买20支股票的话,那他们在购买任何股票之前,都会谨慎得多,只会在做足功课,慎重考虑之后,才出手下单。

其次,如果刚买进股票就大跌,投资者的心情,一定是极度沮丧的。这个时候,做出的判断往往是错的,很可能会选择在错误的时候割肉平仓,蒙受损失。强迫自己持有2年,至少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至于在股价大跌,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冲动决定。

不要去宣传自己买了什么股票。

在知乎、雪球、集思录等网站上,有很多博主会晒自己的投资组合,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投资逻辑。名气更响一些的基金经理,会在电视、杂志和报纸采访中谈论自己买了哪一只股票,或者看中了哪一个潜在的“独角兽”。

但是在斯皮尔看来,这样的作法弊大于利。因为当你去谈论这些股票的时候,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在本人的历史文章《有哪些最容易让你上当的投资陷阱?》中,我提到过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的有效说服六原则。其中之一,是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做了某种带有倾向性的选择或者判断,那么我们会习惯坚持自己的立场,越走越远。小孩子们对于这点理解得很透。当大人无意间漏出一两句话时,小孩子们会记得很牢,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搬出来,向大人当面质问:你不是说过,我可以买xxx么?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由于一致性原则的影响,当我们和别人谈论了自己购买的股票后,特别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那么这就可能对我们产生一定的限制,阻止我们做出及时的改变。

斯皮尔举了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他购买了一支叫做evci的股票。该股票在他买入后的一年半内,涨了7倍。斯皮尔自我感觉非常好,在接受杂志专访时,夸夸其谈,和记者分享这个成功的投资案例。后来,evci股价开始下跌,但是由于斯皮尔做了那次专访,他内心隐隐有点舍不得卖股票。接下来,股票价格跌去了一半。斯皮尔非常懊恼,总结出深刻的教训:如果没有和别人去谈论evci,他很可能早就把这支股票卖了,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

上面7个投资心得,是斯皮尔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教训,和读者们分享的经验总结。它们未必每条都正确,也未必对每个人都管用。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一定投资经验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够从中读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您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还是找原书读一下,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0
0
金十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