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崩、风险、理论到股市为什么总是被玩弄 -米乐m6棋牌官网

从闪崩、风险、理论到股市为什么总是被玩弄

806

0

2019-05-15 14:43:20

导读: 再好的经济和社会系统都会被操纵、被“玩弄”,特别是金融系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d: kunpenglun)


在股市,有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你自己可能由于错误的原因做对了,也可能由于正确的原因做错了,但对于整个股市来说,你仅仅是做对了或做错了。

可以说,这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就和赌博一样,赌未来总会让人上瘾,乐此不疲。

今天,笔者和各位老铁汇报一下最近学习的一些散碎成果,虽然散,但都是值得深思的大道理。

一、共同知识——为什么崩溃如疾风骤雨

共同知识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另外一个概念是共有知识。

共有知识指的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信息,只是共同知识的第一个层次。

共同知识的意思是,不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信息,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该信息,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其他人知道该信息。

有点绕吗?多念几遍就好!

比如有 a、b、c 三人:

第一个层次,a、b、c 三人都知道某一知识;

第二个层次,a 知道 b、c 也知道该知识,a 不确定 b、c 知道a已经知道b、c知道该知识了;

第三个层次,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该信息。

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衣》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皇帝没穿衣服是“共有知识”,但不是“共同知识”。

在小孩戳破之前,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是裸着的,然而他们不知道别人看见的也是一个裸体的皇帝。

因此,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属于看不见皇帝新衣的笨人。

那么共同知识和常识有什么区别呢?

常识与共同知识在本质上都是命题。

但常识是不管你是不是博弈参与者,不管你在不在博弈场景中,都会无条件认同的结论,并且这些结论难以用外力改变。

比如"头上戴着的叫帽子","帽子的颜色叫白色","一顶 一顶等于两顶帽子"。

当然你可能说我把帽子撕烂,把白色涂黑,但撕烂的帽子就是碎布,白色涂黑就是黑色,这些也是常识。


对于共同知识,笔者看了好几个故事,感觉还是美国数学家约翰·艾伦·保罗斯讲得够刺激,够血腥,够深刻,易于理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愚昧的大女子主义村子里。

该村有50对夫妇,每个女人在别人的丈夫出轨时都会立即知道,但她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没有出轨。

既然是大女子主义村,必须有着严格的章程,此村有个血腥的律法——如果一个女人能够证明自己的丈夫不忠,她必须在当天杀死他。

尽管有这样的章程,所有女人也都赞同,但她们却从来不会向那些丈夫出轨的妻子通风报信。

而这个村子里所有50个男人其实都出轨,因为没人向他们的妻子告密,所以每个女子都只知道别人的丈夫出轨,而坚信自己的丈夫没出轨。

就这样,大家相安无事地快乐生活着。

直到有一天,远方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族长来访,她的诚实天下周知,她的话就像法律一样公正。

她对村里所有女人暗示说,这个村子里至少有一个风流的丈夫。

结果发生了什么?

在平静的49天后,也就是第50天,所有女人都杀死了她的丈夫。

为什么?

假设只有一个不忠实的丈夫叫a,除了a太太外,所有人都知道a出轨。

所以当女族长暗示后,a太太认为自己得到的是新信息,作为聪明人,她马上意识到,如果其他丈夫出轨,她应该早就知道。

于是,她会推断出a就是那个风流鬼,会在当天就杀了他。

接着假设有两个不忠实的男人,a和b,除了a太太和b太太以外,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人出轨,而a太太只知道b,b太太只知道a。

a太太因而从女族长的声明中一无所获。

但第一天过后,b太太并没有杀死b,她推断出a一定也有罪。

b太太也是这样,她从a太太第一天没有杀死a这一事实得知,b也有罪。

于是在第二天,a太太和b太太杀死了她们的丈夫。

如果是有三个出轨的丈夫呢?他们分别是a、b、c。

女族长的暗示发出后,第一天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类似于前面描述的推理过程,a太太、b 太太和c太太会从头两天里没有发生任何事推断出,她们的丈夫都出轨了,所以会在第三天杀死了他们。

借助数学归纳法的过程,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如果所有50个丈夫都出轨,他们聪明的妻子终究能在第50天突然醒悟,于是,那一天就成了正义的大流血日。

这个故事同样也适用于金融市场的危机爆发过程,包括股市。

在股市崩溃前,人人都知道有问题,就像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在1987年10月股市大跌后的调查一样,超过68.1%的个人投资者和93.1%的机构投资者在此期间认为股市被高估了。

但是,他们就像故事中的妻子一样,只要自己的丈夫(股票)没事就心满意足,认为自己是安全的。

突然,有一个声音告诉人们,大家都可能有问题时,经过短暂的暗流涌动,一传十,十传百,信息以几何级扩散,共同知识泛滥到大部分人,于是人人都冲向了那个救命的安全门,市场秩序完全错乱,崩盘瞬间爆发。

幸好不像故事中可怜的丈夫们,市场是能再生的。

一直以来,牛市转熊市的闪崩让人迷惑不解,无法100%肯定谁是罪魁祸首。

不过,最让人信服的理由来自于市场,焦点自然落在了少数大鳄身上。

他们会在价格被推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直到某个价位时,开始清仓,这种清仓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当有一天高于现价的卖盘不存在时,意味着市场大鳄已经彻底清空了手中的股票。

接下来,牛市转熊市的大戏即将上演,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开演的准确时间。

不过,完全归罪于少数人,并不客观,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众人一起吹大的泡沫,谁都逃不掉干系。

所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二、牛市风险高,熊市风险低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所以“富贵险中求”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按学院派专家认为,只有风险,才能决定收益超出或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并进而决定每一只股票相对于市场的定价。

那么,股市的高风险导致它有高溢价,也就是总有超过实际价值的价格,如果它的风险低,那么风险溢价就会降低,收益率也就会低。

所以,牛市的时候,大家认为股市涨是主旋律,风险低,所以都冲进去了,结果风险反而高了,而在熊市,大家都认为股市风险高,都出来了,或是消停了,价格降低,反而风险低了。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不动,熊市出动的原因,价格低,风险低,此时不捡便宜货,那就太傻了!

三、自相矛盾的有效市场假说

奥地利讽刺文学作家卡尔·克劳斯曾说过:“心理分析是一种心理的幻觉,而它却自认为是一套理论。”

这句话用在股市中也不为过——“股市分析是一种心理幻觉,而它却自认为是一套理论。”

市场有时候扮演一个充满希望的陌生的野兽,研究它不像研究其他的科学及数学一样,它的所有假设和定律都依靠我们这些投资者。

而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从逻辑学上看,它更像是个悖论。

这里再重复一下有效市场假说的意思:

股市有完美的理性与效率,所有股价都充分体现了公司所有信息,反映出绝大部分投资者对公司展望的共识,这些共识已经包含了公司所有相关的信息,它的结论不会出错,所以不论任何时候,股价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当然,市场有效并不代表股价就静止不动了,如果有更新的信息被发现,价格就会变化。

比如市场中传来某企业下季度盈利将下降的消息,其股价就会随之跌落,一直跌到在盈利下降后该股票反映的公平价格为止。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任何买卖股票的行为都是浪费时间。

因为当前的股价已经完全反应了所有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其股价是公平合理的,不高也不低。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去买卖股票,相当于赌一个未来的不确定,因为未来的新信息可能是利好,也可能是利空,在这种情况下买卖股票和投一枚硬币猜正反面差不多,都是赌!

所以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买或者卖都无法给他任何优势,最好的策略是呆而不动,买后持有,什么都不做,一做就错。

也就是什么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纯属瞎折腾,市盈率60倍怎么了?10倍又如何?

这些都无关紧要!

因为这些都是买卖双方理性互动所获得的,是双方在拥有足够的信息下公平评估的结果。

那么,也就是,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相信这个假说,他们就会假定关于某一股票新的信息能够迅速通过该股票的价格得到反映。

那么,也就是,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相信这个假说,并确信既然新的信息能够立刻促使价格上升或下降,且信息不能被预测,股价变化同样也就根本无法进行预测。

因此,这些认同有效市场假说的投资者就会进一步相信追求股市发展趋势和分析公司基本面都是在浪费时间。

同样,对于任何人来说,大家的猜测能力和大猩猩、巴菲特、经纪人,都没什么差别。

那么他们必须就不会对新的发展状况及信息给予太多关注。

但是,如果只有相对少数的几个投资者去关注发展趋势的话,市场就不会对新的信息做出迅速反应。

按照这个逻辑,对有效市场假说压倒性的信任必然使得该假说无法成立。

所以,什么事不能琢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四、想赚大钱就要搞理论

对于每个投资者来说,在股市想获得很大利润的话,要有两个条件:

这只股票一定是被机遇垂青且股价上升很快;

它也一定要被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选择购买。

第一个条件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基本算是靠运气。

第二个条件其实就是凯恩斯选美理论的基础,也就是要想投资成功,你的选股标准没有任何意义,最佳选择是挑那些大多数人喜欢的股票。

如何让大多数人喜欢?

首先,人确实长得美,要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所以上市公司无不费心竭力地打扮自己,纷纷施展化妆术,通过财务技巧粉饰自己,甚至有些更狠,直接上美容术——造假。

再加上股市佳丽太多,实在无法一一细细看过来,所以,通通透透研究基本面的人不多。

其次,自己善于洞察人心,知道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是什么,然后拿这些标准找出候选股票,凯恩斯他老人家就有这样的本事,不过,这个方法成功率一靠能力,二靠运气,还是不够十拿九稳。

再次,自己拿钱,真金白银地炒,形成羊群效应,让人们盲目地跟从;

最后,既然需要大多数人喜欢,那就统一大多数人的思想,让他们喜欢的标准按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这才是终极大招。

什么才是统一思想的最好办法呢?

必然是搞理论!

搞一套让大家都深信不疑的投资理论,只要大家都严格按它的指导来买卖股票,那么,只要稍加些外力,自然就会心往一处想,钱往一处使了。

其实,这个招数不仅限于股市投资,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最高的高招。

只要关乎财富和生命这两个领域,不管是千年的老祖宗们,还是当今的科技现代人都很容易失去理性,陷入痴狂,从而笃信所谓的“理论”,被洗脑,最终听从统一号令。

所以,自古以来,就这两个领域出的幺蛾子事最多。

在股市中就曾有过这样的人物,他们创造了独家的投资方法或理念,并被奉为“股市先知”。

比如:艾德森·古尔德、约瑟夫·格兰维尔等。

古尔德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设计了一种最早的图形分析技术,名为速度阻挡线,其角度反映趋势变化的速度和市场响应深度。

他在1973~1974年的熊市期间开始走红。

在准确预测到1974年的底部后,古尔德的知名度迅速上升,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到了500点附近。随后市场快速反弹,古尔德利用速度线准确地预测出这一重要转折点,名声大振。

但不久美国流动性泛滥,通胀恶化,古尔德方法所适用的货币环境已经改变,不再有效。

到1976年,他的绝大多数追随者都跑光了,现在还能记起他的人不多了。

格兰维尔,崛起于70年代末,具体时间可以考证为1978年,当时被称为市场周期大师。

他根据均线与股价运行的关系提出了独家的八种出入市法则。

笔者惊奇地发现,八大法则至今居然还被许多投资者追捧,特别是移动平均线使用者无不视其为赢家法宝。

进入80年代后,格兰维尔红到发紫,是当时最牛的股市预言家,甚至一人就能左右整个市场。

1981年1月6日,下午6点30分,格兰维尔向他遍布世界的3000信徒发出只有八个字的昭告:抛弃市场,抛弃一切!

1月7日清晨,华尔街几乎所有经纪人的房间被堆积如山的卖出指令淹没。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遭到重创,400亿美元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这次损失是1929年黑色星期四损失的3倍还多。

8个月后,也就是1981年9月,格兰维尔看空的声音再次回荡在华尔街,全球金融市场又一次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但好景不长,大牛市开始后,格兰维尔预言的准确性开始日暮西山,最后他走下神坛。

不难发现的是,他们中最火的都是那些拥有自己独创的投资方法或理论的人,而且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分析,其中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技术分析的群众基础好,因为相信股市有规律的人占多数,只是苦于无门摸到;

有图有真相,立竿见影,适合短线操作,符合大部分投资者的诉求;

所见即所得,什么样的线,什么样的形态,不用太高学历就能学会。

从历史上看,每个时期都不缺闪闪亮的股市预言家,不过,基本都成为了短暂划过的流星。

股市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完全以金钱说话的名利场,灵了捧你成神,不灵直接踩在脚下,然后再去追捧新的明星。

而且,即使有人提出的方法确实有效,但在零和博弈特性的股市中,只要用的人多了,就会很快失去效用,特别是技术分析。

所以,曾经有很多少人搞出了自己的所谓投资理论,想指点股市,挥斥方遒,结果基本都早早夭折,折戟沉沙了。

而如今还能屹立不倒的方法,大多属于事前全凭各自领悟,事后一看,貌似神准得不行不行的。

什么话都不能说得板上钉钉,要留出活口,如果事后发现不准,还能借活口逆转乾坤,来个大反转,证明错不在方法和理论,错在你的智商堪忧。

而江恩可谓集理论大成的代表人物,方法多、选项多,最妙之处就在于变化超级多端。

你想有大成就?关键还不在于学,而是悟性。

笔者曾总结过江恩理论的三大神奇:

思想神奇:东西方神秘主义、占星术、圣经、数学……宇宙奥秘,尽在其中。

方法神奇:九宫格、四方图、轮中轮、角度线……万般秩序,一网打尽。

事实神奇:不管大周期、小周期、大转折、小转折,全在江恩的法网之内。

有此三者,江恩理论很容易让人神魂颠倒,有此三者,博大精深,天罗地网,总有一款罩得住。

而且,用它们对重要顶部和底部做事后验证,几乎每次都能精准无比、无懈可击。

不准的话,大不了变化一下:四方图不行用轮中轮,轮中轮不行用六边形;时间对不上用价位,价位对不上用时间;交易日不行用自然日,自然日不行用交易日;从这个起点算起不对,用那个起点算。

实在不行,还有江恩角度线、江恩循环周期来救驾。

总之,只要你有耐心,总能证明这些拐点拐得有理,拐得非常的江恩。

但是,这样复杂的理论只能保住提出者的面子,却难以引领大众,因为最能洗脑的理论,从来都是简洁明了,并时时冒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大道理,荤素搭配,雅俗共赏,当然,其关键之关键是要让大多数人懂。

五、股市被玩弄也属正常

毋庸置疑,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股市里,我们总是痛恨那些钻空子赚钱的分子,认为他们不劳而获,他们是万恶的蛀虫,恨不能将其狠狠踩在脚下,再捻捻捻……

但是,如果说,钻制度、系统、社会的空子牟取暴利,相当正常,你会不会一脸嫌弃鄙视我?

这其实是笔者在学习复杂经济学时学到的。

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认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有一个一般规则:给定任何一个系统,总会有人找到一种利用它、剥削它的方法。

或者说得更简洁一些,所有系统都会被玩弄。

这并不是愤世嫉俗,恰恰相反,这是科学家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察结果,即任何政府制度、任何法律制度、任何监管制度、任何企业制度、任何选举制度、任何政策组合、任何组织规则、任何国际协议,人们都能够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利用它来牟取自己的私利。

这也叫剥削行为,它在经济中绝非罕见,其实无论是金融系统,还是其他社会和经济系统,都很难避免被各种小团体操纵,从中牟取他们的私利,复杂经济学管这个叫作“利用行为”。

2005年,亚利桑那州州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在谈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非法移民问题时,模仿非法移民的口吻说:“你们把边境墙砌到15米高,我们就会造出16米高的梯子来。”

所以,再好的经济和社会系统都会被操纵、被“玩弄”,特别是金融系统。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当时美国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监管非常宽松,贷款唾手可得,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高度不稳定的结构,最终的结果就是塌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人天生是自私的,而所有政策体系,都会产生一些激励,作为对这种激励的反应,由行为主体组成的某些群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这种反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违背政策设计者的意图的。

怎么解决呢?

复杂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当相关政策制订出来后,先不要立即执行,而应该放到剥削行为模型里面跑一跑,因为这种模型会“注入”人们最全面的“玩弄”系统的行为,只有通过测试并弥补缺陷的政策才能被推行。

2
0
金十推荐
网站地图